《第一财经日报》:辉煌60 共筑梦想:要买房 到建行
在中国,“要买房、到建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它伴随并支持一代代中国人实现了安居梦想。即使在目前中国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争先加快零售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住房金融业务的今天,中国普通百姓在需要按揭贷款买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建设银行。是什么样的特色和优势,始终支撑建设银行在中国住房金融领域保持领先,并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疑惑,我们走进了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探索,万事开头难
1991年,上海。“住房难”一直困扰着这座拥有1200万人口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市。5月1日,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而承担着配套金融服务的建行上海市分行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住房金融服务旅程。
“当时为了顺利实施房改方案,政府要求开户一步到位,而仅仅单位职工每月缴交公积金的记账量就多达400多万笔,真是谈何容易啊。”提起当时的情景,现任上海卢湾支行公积金团队负责人的夏晶摇摇头,“外人根本无法想像,当时每个人都像长了三头六臂,连呼吸都快了两倍。”面对如此艰难困苦的局面,建行人发扬了顽强拼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短短3个月内为22648家企业、402万职工办理了公积金开户工作,完成了一次银行史上最大的开户行动,创造了一个奇迹,建设银行成为国内率先独家开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银行。
夏晶,作为1991年2月上海市分行为开办公积金业务专门招聘的一批员工之一,一直奋斗在公积金业务岗位上。他那略带吴侬软语的口音,让那些年的艰难困苦都显得轻快而灵巧。当时夏晶在支行的业务二科,专门做房改金融业务,每年一次的“噩梦”就是6月底的公积金基数调整,打印人员清册,送到单位,填写基本工资、缴存金额等内容,然后在全部录入到电脑中。每天加班加点,啃面包、吃泡面,晚上8点之后下班,已经成为常态。仅江南造船厂一户,就有2万多名员工,整整一箱的清单,录入机器就要一整个星期。“1994、1995年是公房出售的高峰,公积金大量提取,那个时候服务器不联网,每天的传票都在15本以上,每本都要80多笔,而且必须在当天将资金提取划转完毕。苦啊……”夏晶笑呵呵地说道,昨日的千难万苦,都化作了今日欣慰幸福的笑容。
科技,引领跨入E时代
“这个新业务开得好,从此以后就再也不用为还款、跑柜台和排队发愁了”,客户李青在柜台签订了一份“冲还贷协议”,将公积金与贷款账号进行关联,以后每个月银行就会自动对公积金进行扣款。2000年建行“冲还贷”系统的上线,解放了贷款客户和前台柜员,省时、省事、省心。
“做了多年会计,这么方便的事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上海罗莱家纺有限公司的会计小刘,一语道出众多缴存单位的心声。由于公司搬迁,开车到网点办理业务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但建行公积金网上缴存业务则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苦楚,让小刘轻松搞定全公司员工的缴纳工作。而对于5人以下小型公司,“委托扣缴业务”则让缴存公积金和代扣水电费一样方便。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公积金业务也进入了E时代,建行率先推广公积金电子渠道服务,延伸了客户服务的触角,提升了客户服务效率和水平。
服务,承诺成其久远
“我们会尽快联系第三方为您提供造价咨询服务的,请您放心。”现任上海市分行住房金融业务部产品经理的吴海林接到某小区业主委员会提出的更换电梯咨询后,就立即开展了他的工作:要求经办行客户经理与业主委员会联系,倾听需求,向第三方公司派单,进行造价咨询。“维修资金管理不仅仅是银行柜面结算业务,更要帮助业主、帮助政府管理、使用好每分钱。我们帮助业委会进行台账记录,精细到每栋楼、每个单元、每一户,作为上海市维修资金独家归集银行,我们承诺要让业主使用的每分钱都切实落在实处”。
从1995年开始,吴海林就开始了与房管局的合作,对于维修资金管理工作,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提供更加规范的服务,比如‘三审’服务,审价、审计和审核,让政府省了心,让百姓省了力,履行了社会责任,维护了百姓利益。”
给每个梦想找个家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简单的旋律诉说着每个人的心声,描绘着普罗大众的梦想。如今,在追逐“家”的梦想中,处处都有中国建设银行的身影,建行人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辛勤和汗水,为众多梦想找到了幸福的“家”。
1个人1小时放款1.5亿元!这对1991年就在上海市宝钢支行从事个贷业务的赵斌来讲,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1992年我们办理了全行第一笔住房公积金贷款,全年也就办了那一笔。”现在的赵斌已经是宝钢支行个贷中心负责人,70后的他比同龄人看起来成熟许多,头发已有些花白,说起他的第一个客户赵斌依然记忆犹新。1991年,为适应国家住房制度改革,上海市分行率先在全行开办了住房公积金业务,“这个客户姓施,是硫酸厂的工人,他当时贷了1万元,分6年还清,每个月要还150元。”
说起跑客户,上海市分行做对公业务的仓玮对15年前的那次经历仍念念不忘。上海公安局在安徽白茅岭有一个劳改农场,职工都是上海人,却长年坚守在偏远地区,等到孩子们到了上学年纪,都想着能回到上海买一套房子。哪里有买房的需求,哪里就有建行人奔忙的脚步,一辆破旧的金杯面包车载着仓伟她们一行6人早上天不亮就出发,过了公路走山路,过了山路走土路,一路上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终于在天黑时分赶到白茅岭。第二天一早开始现场办公,审资料、填表格,这个填好了金额要改,那个选好了房子要换。就这样艰难的旅程跑了三次,才将这批客户的贷款资料全部备齐。“那时如果有"房e通"就好了!”仓玮很是感慨。
创新改变生活
为了帮助客户实现安居梦想,建行人一直在创新的路上努力着。“共同还款人”这一还款方式就是上海市分行创新的结果,别小看这一细节,它可是给当年政府推出经济适用房解了不少忧。2010年,经适房的推出给低收入群体带来了买房的希望,然而这部分人却不符合贷款条件,眼看着好不容易摇号等到的房子,却因凑不起首付款要泡汤,一批市民跑到政府、房管局上访,更严重的居然有人要跳楼!怎么办?始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行人站了出来。分行个贷业务负责人高磊至今记得,她们和总行联系,拟定新的还款方式,和支行协调,开辟专门窗口服务这部分客户。宝山区的李先生打零工,老婆是清洁工,当年上访的人中就有他,“建行让我开出租车的儿子做共同还款人,我才买到这套房子啊!”2013年8月2日,住进新房的那天,老李特意做了一面锦旗送到宝钢支行,“为百姓所想,为百姓所急”几个大字让高磊、赵斌他们备感欣慰。
如今,“要买房,找建行”这个口号已经深入人心,超过2000万名客户通过建行有了自己温馨的家。